《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教学难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教学过程】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1.谈话: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的也是越来越美丽,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天津市和平区的红山广场看一看。2.出示红山广场的夜景图。3.指名一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引出圆的周长的概念。出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设计意图:生活中有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利用洪山广场的夜景图,很好地展示并便于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概念。)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一)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的硬币,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2.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3.指名到前面投影上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①滚动法。明确注意点:做好记号,从零刻度开始滚,滚动到这个记号再次指向这里,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②绕圈法。明确:线贴紧圆周,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把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线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4.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5.老师出示虚圆并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演示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问:那怎么办?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6.师: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那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精心做好实验准备。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尺因为尺既具备了线的特点又兼有尺子的功能,不仅能提高实验的速度,而且也能减少实验误差。对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最后抛出的一个问题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新方法的欲望。)(二)认识圆周率。1.谈话:接下来同学们分4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身边这些圆的周长与直径,完成表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2.各小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学生说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完善)3.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操作前明确操作要求、操作方法以及操作的注意点,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提示出圆周率的概念,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体验。)4.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6.学生说说从资料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7.师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设计意图:这里向学生介绍了人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