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知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2)掌握作者在遇险到脱险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3)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体会“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比较薄弱。但学生对新教材、新老师充满了好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厚,在老师的指导下,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发言,上课氛围比较好。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作业质量不太高,特别涉及到阅读、课外练笔这一类需要深度思考的作业,质量就更差了。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老师会比较多涉及到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的指导。3、重点难点(1)掌握作者在遇险到脱险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2)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老师讲述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的情景,那时自己将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为整个航程胡思乱想,只想着要飞的每一段航程就足够了。最后,这位上尉终于安全地飞出了敌人的空域。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这段小时候的经历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活动2:【活动】学生讲述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一、作者简介: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1期,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回忆童年经历所写,原名叫《悬崖上的一课》。活动3:【讲授】老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感知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2、掌握作者在遇险到脱险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3、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体会“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活动4:【练习】预习检查一:读准字音,了解词义训诫(xùnjiè)峭壁(qiàobì)嶙峋(línxún)啜泣(chuòqì)嘲笑(cháoxiào)屡次(lǚcì)暮色(mùsè)头晕目眩(tóuyūnmùxuàn)凸出(tūchū)迂回(yūhuí)训诫:告诫,教导。峭壁:陡峭的山崖。嶙峋:突兀,边角不平整,凹凸不平。通常指岩石啜泣:指小声地哭。嘲笑:取笑,戏谑。含有讽刺、不满意等意味的笑。屡次:形容一次又一次,反复状态。暮色:黄昏时的天色。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有时也形容被事情繁琐弄得不知所措。晕:(头脑)发昏。眩:(眼睛)昏花。凸出:高出;高起。迂回:回旋、环绕;指在思想或表达方式上绕圈子的性质或状态;进攻的军队绕向敌人深远侧后作战。也指路十分曲折。活动5:【活动】预习检查二(学生抢答):对课文内容的了解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当时的我有几岁?3、去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4、有几个孩子去?有名字的是谁?5、我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悬崖了呢?6、请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概括:围绕着主人公“我”,写了哪些事情?活动6:【练习】探究课文一(小组讨论)跳读文章第7—15段,思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