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教学案例学科:数学年级:九年级班级:157班人数:52课题: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日期:2015年4月2日教学课时:1课时主讲人:张国辉一、问题:由我校的办学思想所决定,我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道德水准千差万别,个人修养良莠不齐,因此凡是新来的老师无不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学生的确不好教,他们的言语和行动可以说不亚于老师,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也讲,并且热衷于恶作剧。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说置若罔闻,而对于和课堂无关的问题却争论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因此老师讲学生也讲,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或者说针对我校思维异常活跃的初三学生,应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重新激活?本文只是从非常小的一个方面——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学习,来阐述一下自己的有关看法。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用这种方式,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千万不能生搬硬套走极端,否则会物极必反,得不偿失。二、目的:让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更有效,教师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之火,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数学课堂的起始阶段体味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由课堂上乱说变为会说,由消极怠工到积极思考,进而形成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习惯。三、文献综述:(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研究文集,107页“小天地,大教育”倡导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活动化和探讨性,即:调动各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课堂教学的主线定义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美)Michael.A.Power著杨宁译,3页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同伴,把同伴当作资源,当作共同分享的朋友,当作在知识之路上共同探险的伙伴,正像一个足球队或辩论小组,或是其他任何共同承担责任,和共享成果的集体。(3)《民主与教育》李镇西著,66页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是如此定义的:“民主与教育一方面是叫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叫人发展民主”“民主教育是学生的教育和教育的民主性,二者的和谐统一,把受教育的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活泼,自由的发展,消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4)《新课程教学方法论》王世勤著分组教学的关键是把学生的合理分组,学生除了在本组内对学和群学外,还可以离开找别的组同学对学、群学,还允许学生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走出课堂,去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去查找资料,去试验室做实验,到电脑室查阅学习的信息。(5)《数学学习论》马仲林主编,39页著名的数学家弗雷登塔尔认为:数学的一般认知过程可以图示如下:新的学习内容——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四、具体的实施过程基于以上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成果,我实施的基本原则是,思考——组队——分享。我仅从课堂教学的极为微小的方面——定义的学习(毕竟这是一堂课的开始)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分组。初三157班共有56人,我把他们根据位置分为了11组,分组的原则是好中差生基本均等,然后编号,根据《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中提出的进行了角色的分工。2、教师设置一定的生活情景。我们学校要建一个面积是150平方米一边靠墙的自行车棚,另外的三边用铁篱笆围成,如果铁篱笆周长是35米,请你设计一下车棚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教师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出示问题现在就请我们的各小组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3、学生的新旧知识迁移阶段。经过讨论,各个小组运用以前的知识列出统一的方程,由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产生新的知识结构,这时候各个小组都出现了迷惑的状态。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方程,此时教师引入课题,这就是今天所讲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进入一个阶段,好动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热衷于探求事物的本质,此时吊起他们的胃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状态,确实是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取得了成功的一半。4、学生对学,小组学习,群学讨论阶段。现在我们来看这个方程有怎样的特点?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并把他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分组讨论交往互动,此时教师在小组内指导,宏观上能做到对全体的指导,并把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的有选择的板书到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