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出路探析收稿日期: 2012-05-06 一、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农村教育主要是指在农村经济社区环境里,对农村居民( 或农民 ) 及其子女进行的教育[3]。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是农村教育,新农村的全面建设要依赖经过系统农村教育的劳动者,但是目前农村的劳动者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转型和农村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离农教育和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离农”教育就是以离开农村为教育目的,以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而不是回归乡土为目标的教育[4]。这种观念在农村有很广泛的市场,得到了来自农村学校、教师、家长等各类群体的认同,认为送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升学跳出“农门”,离开农村。 认为只有升学才是成才,升学率的高低是判断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如果无望升学,达不到“离农”的目标,许多农村家长宁愿选择不送孩子上学,认为离不开农村, 读书就是无用的。农村教育功能单一,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够新农村建设需要合格的人力资源,劳动力的升级转化与培养适应新农村全面发展需要的人是农村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但是,目前农村教育不论在定位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中学教育定位和结构基本上仍然是单一的普通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很难实施,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都不尽如人意; 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环节,不受重视,面临诸多困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发展需要目前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视城乡和地域的差异,严重脱离农村现实。在新课程倡导的多样化的教材中,竟然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教学编写的,大多数新教材没有反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 课程内容缺少与农村实际相符的话语表达及同农村现实相对应的内容,甚至农村与城市使用着同样的教材[5]。在教学中片面、机械地传授基础知识,以升学为目标,以灌输为手段,千校一面,忽视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劳动观念、动手能力、 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很少开设劳动技能等课程,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教育知识的城市化取向严重排斥了农村生活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淳朴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其结果只能是为城市输送了少数精英,而对筛选下来的绝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基础教育并没有传授给他们在农村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初中生回家务农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