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种植业发展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XX 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精神,加快全市种植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种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茶叶两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大地方性特色产业板块。主要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全市 7县区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境评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 218 万亩,认定“三品”基地 113 个,认证“三品”产品 59 个,提前完成“十一五”100 个产地、50 个产品的规划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 95%以上。 3.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加强,种植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07 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 59 万亩,水平梯田面积 105 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 64 万千瓦,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 13.3%和1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 10%左右,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 3%以下,有力保障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4.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 95%,农业综合技术入户率达到 80%以上。2007 年全市设施农业投产面积 1.1 万亩,年均培训农民 50万人次,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及时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等服务,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建成了 1 市 7 县区农业信息网、75 个乡镇信息站和 558 个村级农村信息站的四级信息网络。 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温饱基本解决。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近三年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07.3 万亩,亩产 180.0第 1 页 共 9 页公斤,总产量 55.3 万吨,人均占有粮食 230 公斤,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大灾和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还很低。二是种植结构及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有效转化。 (三)发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