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XX省襄阳市XX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考察报告根据市十一届政协第十三次常委会议“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协商专题调研方案,20XX年8月11-15日,市政协副主席陈德新、杨展里率队赴XX省襄阳市、xx市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特色经验襄阳、荆门作为农业大市和国家重要产粮区,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方面开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探索实践。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规模化经营。面对城镇化加速发展,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的形势,襄阳、荆门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襄阳市有农民合作社4689家、家庭农场2819家、专业种养大户20285家,共流转土地212.5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35.5%。xx市有农民合作社4000家、家庭农场500家、种养大户5590家,共流转土地150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40%。二是发展混合型经营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以“公司+基地+农户”混合型主体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推行“订单式生产、保底价收购、市场化销售”的生产销售模式,实现企业、农户共赢。襄阳市、xx市分别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0家、207家,在规模经营土地中,企业或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的达到70%。三是开展社会化托管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农户承包土地开展托管半托管服务,为离地农户提供“种、收、销”一整套经营服务,既使农民摆脱土地束缚,安心从事非农生产,又有效解决农民进城后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确第1页共5页保农业生产稳定。2.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多样化流转。在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租赁等传统流转模式之外,积极进行探索创新。一是多途径推动土地流转。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专业合作社、工商资本、种养能手、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推动土地流转。二是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将承包土地作为股份交由土地股份合作社,协商确定农户保底分红标准,由合作社采取向外出租土地、自主经营、与企业联合经营等方式统一经营,入股农户可从合作社获取打工收入。合作社每年提取30%收益建立风险基金,防范市场和农业经营风险,确保入股农户收益。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襄阳市、xx市分别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9家、34家,流转土地总面积近13万亩。三是创新土地存贷合作社。农户将土地“存”到土地存贷合作社,合作社作为中间机构做好土地测量、信息发布、价格商谈等工作,需要土地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从合作社“贷”出土地,按照约定标准向农户支付租金等利益。组建土地存贷合作社避免了农户承包土地的零散、无序、低效率流转,提高了土地流转的规模、速度和效率。3.完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推进规范化流转。襄阳市、xx市把建设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作为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推进土地流转的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一是搭好流转交易平台。襄阳市在xx县和襄州区成立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交易大厅、电子交易网站等设施,将辖区内农村土地流转等产权交易全部纳入交易中心进行。xx市在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全市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并与武汉农村产权交易所对接。二是建好流转信息库。采取“多方收集、统一建库、属地管理、多级共享”的原则,收集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登记,实现数据同步、信息共享,推动土地有序流转。三是执行好流转规程。以实施流转协议合同制和登记备案制为重点,制定并落实土地流转规程。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流转档案,在镇、村建立流转台账,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第2页共5页行登记备案,供公众查询。建立合理的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依据土地区位、基础条件等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基准价格,为流转双方提供价格依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