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词的教学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古诗文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一生受用无穷。在此,我也结合本人浅薄的经验谈一谈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一、诵读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 ,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二、品味诗的意境品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但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追求意境美,是有情有景的抒情诗的艺术极致,更是中国古典诗的特点,那些形象优美、意境深远、意味无穷的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诗坛。意境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情境交融,虚实相生诗人的主观情感为“虚”,客观的物象为“实”,物象依靠感情获得生命,感情借物象得以表现。诗人在创造意境时,把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交融在一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这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1、触景生情,因物缘情 诗人看到某种富有特征的物象,受到感染,油然而引发某种悲喜、爱憎之情,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让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景物统一起来。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感情触发过程,是创设意境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満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在深秋与午夜,不仅看到了日落,听到了乌啼,感到了寒霜满天,还看到渔火映照江枫诗人将这些物象与午夜钟声连在一起,塑造了完美的意境,真是身在客船,愁情难解,达到了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感人致深,精美超拔。 2、寄情于景,物我合一“登山则情满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