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作用类题型解法初探 文学作品阅读题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点题目,它取材广泛,综合性强,考查目的明确,分值在全卷中所占比例大,容易拉开学生考分的档次。在高考备考中,加强对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命题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其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近来通过对 2005、2006 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做的一个梳理,发现这样的一些问法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如:“……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再看各地的模拟卷和调考卷,出现的频率也不少。这种题目涉及的范围很广,如词语、语句、段落和表达技巧等;考查的能力可包括理解、分析、综合、鉴赏和评价等。笔者姑且把这种题目称为作用类题型,下面就以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对此作一番探讨。 2005、2006 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作用类题目一览表试卷作品篇名 赋分题 目05 全国Ⅰ卷《一日的春光》6“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05 全国Ⅱ卷《张家界》4第三段对于篝火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05 北京卷《合欢树》4+6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05 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4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05 湖北卷《土地》6(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05 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4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05 山东卷《溯源》6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与不同?05 浙江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6孔子、庄子、释迦牟尼、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05 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5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 广东卷《壶口的黄河》3+4 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第四段中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