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VIP免费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_第1页
1/3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_第2页
2/3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实践感想春节,中国这个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到来之时,深受传统影响而又接受着新观念的中国人在民俗的继承与扬弃间面临着抉择。中国人过年讲究四个方面--团圆,欢庆,祥和,平安。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享受着除夕过年欢庆、祥和的节日,向上苍感恩祈福,并提前预祝明年平平安安。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人们平常的生活愿望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理想在过年时集中体现出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地逝去,又部分地继承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尽管有一些民俗学家反对,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而据北京青年报对北京、上海、广东六百多名居民进行的"春节习俗"话题调查显示,有81.2%的被访者认为春节习俗"太繁琐,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有些也已经"落伍".但仍有高达71%的市民认为过春节还是要加入一些传统习俗,甚至有近半数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愿意完全按照春节习俗过春节。这些表现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理想的年俗很多被继承了下来。在调查中,近80%的人表示会祭灶或扫尘;80%的人表示会贴春联、年画或者福字;同时,高达87%的人选择在家里迎春,50%以上的人表示要看灯会、逛庙会。有意思的是,一些传统的被视为过时的风俗却还保留下来,例如62%的女性会带着丈夫与儿女回娘家,53%的人表示遵守正月里不理发的习俗。针对以上,笔者分析认为,人们对春节习俗的繁琐还是可以接受,虽然认为其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可是这一传统仍被第1页共3页人们所认可和接纳。当然从以上资料分析,也不难看出,如看灯会、逛庙会、祭祖等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变化缘何于此,笔者不禁打上一个问号。笔者分析认为有三种原因。第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人们的口袋也日益“鼓”起来了,而向古时自己动手做一顿丰盛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打牙祭所取代了;而过年的作揖磕头也被高度发达的通讯工具所淘汰出局,转而用发短信、打电话所取代等等。第二,年味淡了,这也是说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已经司空见惯。因此,过去过年时的惊喜反而减少了。第三,年的载体的缺失,因为古时的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反差甚于强烈,故而的确有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却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例如现在很多大城市都禁放鞭炮的做法,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鞭炮不能仅仅看做是一个玩乐的形式,更应注意其普天同庆的民族精神的涵义。然而鞭炮的燃放又着实给城市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之间就出现了许多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就导致人们缺乏了像鞭炮之类的载体,来充分表达浓浓的年味。对此,冯骥才先生就认为“民族情感很多是通过民俗体现出来,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春节民俗,认识其中的涵义,必须亲身体会到春节民俗。故此,年味的缺失,不在于没有年的情感,而是恰恰缺乏年的载体"。那么至于春节习俗的时代变迁过程中,我们对其应该持以何种眼光抑或态度来看待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从民俗学角度来看,传统春节习俗的消失也有可能导致春节精神的变异。就过春节而言,如出现了超市里购买速冻水饺代替了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打电话和发短信拜年代替了磕头作揖拜年等现象,就会导致年味的变异,甚至年味的变淡,因为春节过年,主要是一种沟通和增进亲情和友情的载体,而包水饺不是在于包水饺的结果,而更注重是包水饺的过程,是人们在一年的忙碌中,难得有的空闲中“拉家常式”的闲谈,以此彼此加深了解,促进感情的升华的一个过程,毕竟从超市购买水饺没有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来的自第2页共3页然和亲切。故而,这种“变异...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