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一、创设情境, 问在学生兴趣点上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一年级学生天真好奇,求知欲强,注意力又不稳定,易分散,并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我常把游戏、竟赛活动融入教学中。 例:教学“10 以内的加减法”时,在巩固练习阶段,可设计“比一比谁是摘苹果的冠军”游戏。教师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大苹果树”,树上挂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苹果背面写着各种不同的 10 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老师要明确“摘苹果”的要求:(1)苹果上的算式的得数要和篮子里的号数相同;(2)比一比看谁摘得又对又快又多。谁就被评为摘苹果冠军这时,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都争先恐后地想亲自去摘。老师选了小组代表参赛,按照要求,一会儿工夫,“苹果”就被摘光了。经检验后,最后选出了冠军,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创设这一游戏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知识。二、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对数学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首先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问题。即需要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