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之二与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之五汇编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之二——我伴丈夫走过艰辛考研路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我叫冯瑞华,今年 38 岁,是鼎城区雷公庙镇一位普通农民,虽然只有大专文化,但大家都常常开玩笑,说我是“硕士生导师”,培育了一个硕士生丈夫。我的丈夫谭国光,今年 41 岁,原是鼎城区雷公庙镇农民,没有上过大学,从 24 岁开始报考讨论生,此后 16 年里考研13 次,终于在 40 岁这年挤上了“考研末班车”,现在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读讨论生。《中国青年》、《深圳青年》、《三湘都市报》、湖南卫视等媒体将这一全国罕见的农民考研典型作了祥实的报道。十六年风雨人生路,我与丈夫携手行,真是感慨万千。下面,我就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 16 年来我和丈夫走过的这段充满汗水和泪水的人生旅程。我与丈夫原本相识于 1984 年秋天。当时,我们怀着各自的人生理想一起来到位于雷公庙镇境内的常德县农民中专求学,又恰好在一个班。虽然是学的农学专业知识,但我发现,有个叫谭国光的同学倒是有些与众不同,他会讲日语,并且还在暗自攻读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我很惊讶、很佩服,也很欣赏这个诚实好学却口齿木纳的人。出于感动,我还几次提出向他请教日语方面的知识。这就是我俩的初步交往。1985 年夏天农校毕业后我们“哪里来回哪里去”,又各自回到老家农村那个“宽阔的天地里”,此后天各一方,杳无音信。1989 年初,我与伙伴一起去母校拜望老师,从老师那里才听说我们的老同学谭国光毕业后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受聘在乡政府当助理秘第 1 页 共 9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书,每月只拿 70—80 元工资。为了读书求学,一直没有成家立业。一个二十老几的农村伢子,还在发什么报考讨论生的“瘾”。在好奇心和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情驱使下,我决定去看望他。想不到这一次简单的老同学相会,成就了我俩的初恋。谭国光向我倾诉了他考研的想法和生活的苦衷。作为他的老同学和恋人,我在为他的执着与痴迷精神所感动,并决定要嫁给他,与他一起承担生活的艰辛。当年国庆节,凑了几百元钱,我们办了个十分简朴的婚礼,双方几乎没请什么客,没买什么东西,就我添了一套红秋衫,他买了一件价值 7 元的衬衣。婚后,他继续在乡里边工作边“考研”,我就独自住在他破旧的老屋里插几亩薄田,为他提供衣食保障。可以说,那是我们一段最幸福又是最艰辛的日子。周末回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