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带动城镇辐射建设XX特色的小城市化新农村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20XX春农村行政管理李祥英学号:1043004408599【内容摘要】【关键词】我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有学者统计,从1978年到1993年,全同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28.14%,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第超过94%。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XX县区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第1页共4页了时间和机会。当农民离开土地率先进入小城镇后,仍然与乡村生活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不至于因为环境的巨变而无所适从,而在镇上居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又接近城市,与传统的农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对外交往和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增多,传统农村社会所缺乏的一系列观念。例如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等都逐渐培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机会,将逐渐冲破传统的心理障碍,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为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社区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建国后近30年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成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城市居民独占工业化和城市文明成果的利益格局,不仅可能改变城市居民既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且也将动摇他们长期所拥有的优越地位。虽然城市人口在数量上远小于农村人口,但他们控制着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方面,难有更大作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强调“避免对大中城市壁垒有所松动,政府已不能发挥以往那样的控制作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城秀利益相互冲突和妥协,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博弈的结果。发展小城镇,使得农村人口流向传统城市体制外的小城镇,将农村劳动力消化在大中城市化系统之外。这种结果,对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以及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村人口流向小城镇,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对于农民而言,进入小城镇从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并且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对于政府来说,避免了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由农民自己建成了一座座准城市。城市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对旧有城市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包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等。由于我国旧的传统体制在大第2页共4页中城市根深蒂固,这些制度的变革相当困难,而小城镇在传统的体制之外发展起来,基本不触动原有的城市体制,对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如“自理口粮“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集资建城的实践等,大大改变了传统体制下由政府包办一切的城市化模式,使后来大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