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应用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6.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书刊。三、课程设置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总体结构比例即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的比例约为7:3。课程总体结构比例即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内学时比例约为3:1,具体的比例结构是:通识教育必修课占课内总学分的30%,学科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占课内总学分的41%,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占课内总学分的29%。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四大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5%;学科共同基础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4%;专业课学分占总学分1的28%;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16%。(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本专业的通识教育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等。具体的课程名称、学分数和学时数详见信息与计算专业教学进程计划。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同分析方法,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强调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通识选修课的内容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和跨学科领域四大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每个领域至少分别选修2个学分,总共最低修满15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二)学科共同基础课程设置本专业学科共同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是按学科门类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既涵盖了数学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课程,又包括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基本课程,通过学科共同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程。本专业学科共同基础课的课程名称、学分数和学时数详见信息与计算专业教学进程计划。(三)专业课程设置本专业专业课分必修课与选修课。1.专业必修课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创特色”并注重一定工程实践训练的理科专业。该专业专业必修课是指该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通过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与计算机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名称、学分数和学时数详见信息与计算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其中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库系统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与设计的课程实验学分为0.5学分。2.选修课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选修课是该专业深化类课程和专业方向类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