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第二集壮志换新天序这是62年前的1950年3月18日,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的一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写到:“祖国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信的末尾,是留美学生署名,一共是53人。而就在公开信发表前的1950年2月底,这封信的发起人已经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驶离了美国的旧金山港口,这个26岁的年轻人,叫朱光亚,他已经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如果留在美国工作,他将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和其他留学生,偏偏要回到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祖国。今天有些人或许很难理解,但在当时,朱光亚的理由不仅充分,而且是那样充满激情。【同期】朱光亚儿子朱明远:这个信念他一直是有的,就是为新中国。你要是问他为什么,这就是应了他那个好朋友叫彭桓武,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就是科学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期待。怎样回应这种期待,对中国共产党怎样践行自己的信仰,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新的挑战。对此,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的确,中国共产党人用28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应该怎样去建设一个新世界呢?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自己的信仰之旗上,抒写新的传奇。信仰融入自强不屈的精神鸟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它以巨大的门式钢架结构组成,全部用钢量为11万吨,它是今天中国国力的一个小小的展示。但是,我们无法想象,1949年中国的钢产量,不论品种和质量,全部加起来也只能建一个半鸟巢。作为鸟巢用钢的生产企业之一,鞍钢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艰难岁月。1948年2月,鞍钢回到了人民手中。但这个旧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1945年到1947年的3年时间里,由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已是千疮百孔,满目凄凉。当时,一位留用的日本冶炼专家断言:现在,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要出钢至少得要20年后。那时候,中国不仅仅没有钢铁,还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毛泽东曾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今天的鞍钢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然而,这样的辉煌是从60多年前开始的,是用一个个破旧的螺栓、阀门甚至是不起眼的小小螺丝钉铸成的。在今天鞍钢的一座座高炉下面,依然保留了许多小铁屋,这里存放着炼铁高炉的1000多种零配件。这样的仓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孟泰仓库。1948年的冬天,已经离开鞍钢两年的老工人孟泰被军代表请回了鞍钢,而当时孟泰一家已经断粮。【同期】孟泰长女孟庆珍:你们要是解放鞍山再晚一个礼拜,我们家就能死几口人,现在一颗粮食没有。他(军代表)说,哎呀,立刻就告诉警卫员给他拿了有50斤苞米,那个苞米真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所以说老父亲也好、我也好,就到现在这个事儿我记忆犹新,我怎么也不会忘记党的温暖,救了我们全家。让孟泰最感动的是,军代表告诉他,从今天开始,鞍钢属于像他这样的普通工人。从今天开始,鞍钢生产的每一吨钢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同期】孟泰长女孟庆珍:我怎么能报答党的恩情,所以他就拿高炉也好,拿工厂真正当自己的家。所以鞍钢恢复生产的时候,我们工人要有志气,一定要把铁出来、钢出来。当时的鞍钢,方圆十几公里,孟泰带着他的工友奔波在十里厂区,拣回一根根铁线、一颗颗螺丝钉、一件件备品。短短数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在他的带动下,鞍山全市居民献交炼钢器材21万多件,炼铁高炉逐步恢复了起来。1949年6月,2号高炉流淌出第一炉铁水。从一片废墟到恢复生机,鞍钢人仅仅用了16个月。两个月之后的8月1日,孟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