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第五单元执教者: 赵丽丽铁岭经济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学习要求1 、了解作者?2 、了解写作背景?3 、有感情朗读诗歌。4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5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1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公元 659 ~公元 700 ),唐代文学家 ,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 ( 今四川省射洪县 )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2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 ( 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 ) ,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译文译文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凄恻悲愁! • 前不见古人,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独怆然而涕下。 4.“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