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松弛药及其拮抗药 全身麻醉四大要素: 意识缺失 镇痛完善 肌松良好 应激控制合理 因此,肌松药是复合麻醉中重要的辅助药。概 述 肌松药是全麻中重要的辅助用药 肌松药是麻醉药吗? 不是 1942 年以前…… 深麻醉---良好肌松 1942 年箭毒应用于临床,临床麻醉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浅麻醉+肌松药-----良好肌松肌松药的历史1516 年,Peter Martyr d¡¯Anghera 记载了箭毒。1811 年,Bancraft 等证明箭毒通过抑制呼吸使动物致死。1857-1866 年,Bernard 证明箭毒作用于运动神经系统。1937 年,Dale 教授证明箭毒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肌肉收缩。临床常用肌松药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 suxamethonium,succinylcholine ,scoline非去极化肌松药潘库溴铵 pancuronium,pavulon维库溴铵 vecuronium阿曲库铵 atracurium,tracrium哌库溴铵 pipecuronium罗库溴铵 rocuronium美维松(米库氯胺)mivacurium神经肌肉兴奋的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轴突分支的终末部以及其末端的接头前膜;接头后膜即终板膜是肌纤维在改部位的增后部分;介于其间的突触间隙。作用机制 1.竞争性阻滞 肌松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均在接头后膜,两者均与 Ach 竞争受体上 α 蛋白亚基的Ach 结合部位,所不同的是阻滞方式不同。 非去极化肌松药是 N 受体阻断药--竞争性阻滞。 去极化肌松药是 N 受体激动药--终板膜的持续去极化,受体的敏感性逐渐下降,临近终板膜的肌纤维膜上的钠通道由最初的开放转为失活。 2.非竞争性阻滞 包括离子通道阻滞和脱敏感阻滞。 3.作用于突触外和突触前乙酰胆碱受体突触外受体:少,病理情况下多,琥珀胆碱—高钾突触前受体:正反馈;非去极化肌松药(抑制正反馈)– Ach 释放减少,肌衰II 相阻滞:(原因)受体脱敏感;离子通道阻滞;激动剂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胞浆而损伤胞内结构;离子通道反复开放而影响临近肌纤维膜的功能;可能由对突触前膜的作用,影响乙酰胆碱的动员和释放。 药效动力学起效时间——临床从给药至产生最大肌松效应的时间。临床时效——给药至肌颤搐恢复 25%之间的时间。总时效——为从给药至肌颤搐恢复 95%之间的时间。恢复指数——肌颤搐由 25%恢复至 75%之间的时间。ED95——指在 N20、巴比妥类药和阿片类药平衡麻醉下肌松药抑制单刺激肌颤搐 95%的药量。根据其确定各种肌松药的效价强度。药效动力学肌松药选择性地松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