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教学反思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一小学 孔令丹《蜜蜂引路》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我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接着一边提问题,一边听学生发言,再在黑板上画出路线图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当我问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我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生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出示填空题,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这样做,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并且起到对思考过程的巩固。在这节课里,我能按照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思想,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含义,并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利用简笔画画出列宁怎样通过蜜蜂找到养蜂的线路图。但从整节课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如:学生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流程不够流畅,语言不够精炼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贯彻和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总之,教与学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