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选读选读第一则第一则25/3/5•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城:内城• 郭 : 外城• 环:包围• 然而:这样却• 是:这• 委:丢弃,抛弃• 域 : 使……在界限内• 固 : 使……坚固• 畔 : 叛 , 背叛•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 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25/3/5天时地利人和两个战例逐层递进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孟子认为哪个最重要?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思考下列问题:25/3/5何为“得道者”,何为“失道者”?何为“得道者”,何为“失道者”?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失道者寡助““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全文思路全文思路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推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推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做到“人和”)做到“人和”)““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25/3/5 思考:国君要达到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人和的的境界,必须境界,必须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必须具备仁德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如何能够营造人和人和的社会关系呢?的社会关系呢?第二则第二则•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