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杜牧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1 、作者。杜牧( 803-852 ),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 828 )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2 、背景。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 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 825 ),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3 、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回望历史上的阿房宫古人根据《阿房宫赋》所作图““ 先作前殿阿房先作前殿阿房 ,, 东西五东西五百步百步 ,, 南北五十丈南北五十丈 ,, 上可以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周驰为阁道 ,, 自殿下直抵南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之咸阳。” ---------- 《《史史记记》》 如今的阿房宫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 公里处的渭河以南,与秦都咸阳城隔渭河相望。 1961 年阿房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 1270 米,南北宽 426 米,现存最大高度 12 米。 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