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鱼,我所欲也【教学目的】1. 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2. 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 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教学难点】1. 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2. 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二、整体感知1. 朗读。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 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课文翻译放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例如:欲(欲盖弥彰) 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患(后患无穷) 丧(丧尽天良)屑(不屑一顾) 与(与人为善)已(死而后已) 舍生取义(出自课文)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