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品韵《读〈伊索寓言〉》是一篇很随意的眉批似的读后感,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性的读后感。以此可以窥见作者“一点原由,随意点染”的风格。作者剪影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1910 年 11 月 21 日生。江苏无锡人。钱钟书是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 1929 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1933 年大学毕业。 1935 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了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 1938 年归国。先后担任过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 1953 年起,任文学研究所( 原属北京大学,后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员; 1982 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谈艺录》 (1948) 在沟通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包含着对中西诗论中貌异实同的诗心的精微辨析、比较和阐发。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而且提出了许多前人不曾提出过的问题。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广泛影响的研究,《谈艺录》可以说是首创。以西方文学理论而言,有较大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许克洛夫斯基,以及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特、法国诗人瓦勒利等的理论,在《谈艺录》中,也是首次被运用于中国古文论的研究;对克罗齐直觉说的批评,也是该书最早提出的。《谈艺录》出版后,作者颇感有“言之成理而未彻,持之有故而未周” ( 《谈艺录》引言 ) 之处。 1984 年中华书局再版时,除对原书稍作删润作为上编外,又将近年补订的与原书规模相当的部分作为下编。后者不仅于中国古文论中的精华多所钩稽、辨析和阐发,而且对于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当代兴起的新学科、新理论 ( 包括诗禅说、结构主义、拆散或译解体结构主义,以至接受美学等等 ) ,也有进一步的、丰富而精审的联类、辨析和比较。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篇》 (1979) ,富有辨伪和辩证精神,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籍,不仅突破了许多人文学科的领域,不株守陈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