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称。 《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金闺万里愁。 第三句通过士兵拿起羌笛吹上一曲思念家乡亲人的《关山月》,表现他思乡念妻之情。士兵本想通过吹笛来排遣这种愁思,但是笛声并没有把他的思绪平息下来,他想把思念亲人的感情感情之流断绝,但妻子思念万里之外丈夫的愁容又活生生的呈现在脑际。 作者在抒写戍卒思乡之情时,没有只写戍卒的思念之情,而是跳开一笔,写家中妻子对戍卒的思念。对戍卒而言,第三句是实写,第四句是虚写。虚实结合就写出了这种思念情感的急迫和不堪忍受。这种避开正面而从对方写起的手法,在表现心理活动的深刻性上有其独特的特征。这就是三四句在抒情上的特征。 李益李益, , 唐代诗人,字君虞。唐代诗人,字君虞。 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居散秩。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