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习作评改课”有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作文评改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是讲评的前提和准备,也是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示范和举例。然而一直以来,教师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批改习作上:像啄木鸟似的把错别字“啄”干净,像圣旨似的在审题、立意、中心上“指点江山”,又像能工巧匠那样“斧”正孩子的篇章结构,最后贴上一个永远只能代表自己的等级。教师批改作文如“移山”,而学生却不领情,下次作文还是“一如既往”。在作文评改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作文评改中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呢?1、重“写”轻“改”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因此在大多数学生的意识中,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修改作文却是与己无关的事。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于老师彻夜伏案劳动并无多少同情,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后,先看给我评了几分,然后看后头批语,四个字还是八个字,怎么批,完了,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做徒劳无功。”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的确,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过程中考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2、重“教师指导”轻“学生主体”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掉作文的学生”。然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作文评改往往是教师刚性楔入式的一言堂,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新课改倡导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应遵循现代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这就要求我们优化作文评改,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评价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契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想作文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作文评改的权力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修改、互动批改、合作探索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3、重“精批细改”轻“相互修改”“自我修改”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到“教育需要评价。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老师对作文的评改都非常重视和认真,于是,在作文评改时,精批细改,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殊不知,在对学生习作的过度精批细改时,不仅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自我修改、相互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修改作文的习惯就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相互修改”“自我修改”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评改和交流,是学写作文、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教材中,也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二)研究意义本课题的提出旨在改变目前我校中高段作文评改课的教学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在教学中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指导策略,解决教师指导层面的问题,从而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和综合性学习能力。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最能突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写作教学中又强调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它是这样要求的:“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就明确强调了在写作教学中,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