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一一、项目名称全国耕地大比例尺系统分等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二、推荐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三、项目简介耕地资源安全关乎 13 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耕地数量有限,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潜力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全面查清耕地等级与产能,实行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我国幅员辽阔,耕作制度类型多样,产能影响因素复杂,国内外已有土地评价理论方法难以实现多目标、多作物、覆盖全国统一定量可比的耕地评价,亟待创新耕地评价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填补全国大比例尺耕地评价成果的空白。1999 年国家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启动了“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 4.3 亿元,全国 31 个省 130 多万人协同攻关,首次实现了全国大比例尺耕地统一分等排序,揭示了 1 个机理,创建了 1 个方法体系,突破了 4 项关键技术,研制了 1 个国标、1 个行标,创建了 1 个工程平台。1.首次实现了全国大比例尺耕地分等全覆盖。获取了海量数据,建立了国家-省-县三级可追溯的耕地等别数据库,编绘了耕地自然、利用、经济等别系列图件,其中县级 52128 幅(1:5 万)、省级 543 幅(1:50 万)、国家级 3 幅(1:450万),揭示了全国及区域尺度耕地等级的差异、潜力和分布规律。全国耕地分 15等,平均为 9.8 等;可挖掘利用潜力为 1.6 亿吨、经济潜力为 0.5 亿吨;全国圈定了 51 个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设置了 34633 块标准样地。2.创新性揭示了全要素耕地产能形成机理。将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土地生产力理论相结合,重新界定了耕地产能内涵,解析了气候、立地、利用、经济四大要素对产能形成的协同作用,重构了产能形成机理,发展了土地评价理论。3.创建了“大比例尺定量化的系统分等方法体系”。集成了气候生产潜力测算、地学分析、大比例尺土地要素诊断等方法,构建了“四因素-五参数-三层次”模块化耕地评价方法,实现了耕地自然潜力、利用潜力和经济潜力的多层次递进式评价,系统解决了大比例尺、多目标、全国统一可比的耕地评价难题。4.突破了系统分等的四项关键技术,实现了耕地分等方法体系的技术化、定量化和标准化,研制了《农用地分等规程》(行标),为全国耕地等别的科学评价与管理提供了统一标尺,最终形成了《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国标)。5.构建了全国农用地分等工程项目技术和组织流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