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死胡同”的陷入与突围——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福建省武平二中 钟 斌中学文言文教学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学生厌学,老师厌教。中学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在文言文教学表现尤甚。学生从小学就接触文言文,学习的时间并不比外语少,然而面对一篇哪怕是浅显文言文,却还是一片茫然。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已成迫在眉睫的问题。遗憾的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新课程改革论著中,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及根治的办法似乎缺乏热烈的讨论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导,破之有余,立之不足。甚至连新《语文课程标准》无论是普通高中的实验本还是九义实验稿,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实施及评价均过于笼统。中学文言文教学路在何方?本文试从课改大环境的视野予以解析:一、直面生本的文言读本的缺失由于文言文教学陷入令人无法回避的“困境”,有人便提出“请文言文退出基础教育”的论调。其实,早在上一个世纪前期,鲁迅的“不用之用”及王国维的“无用之用”文学教育观已对其进行十分深透的批驳。文言文不存在要教不要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教什么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文的问题。现行的教材(读本)在直面生本上有不少缺失。造成缺失的原因是专家或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兴趣、经验过多强加于学生,选文“成人化”倾向比较严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要看,看不懂;其次,一些经验主义的权威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看成被动体,以为有经验就可以编教材,比如选《聊斋》非得选《促织》不可,选文非选大家名家不可,至于选文是否有经典性,时代性,实用性,适合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经验、知识水平,常常视之而不见。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选文,什么样的选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兴趣,怎样帮助学习选择适合的选文,都需要作出一番调查和思考,即使是选好了,如何认识、如何引导,也是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问题。二、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模糊及方法的失当较之写作与现代文阅读,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是少之又少。 首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没有真正搞清楚。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对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反复操练,却忽视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这使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 有人说,翻译是根本,语法理论是关键。但光翻译就达标吗?光讲语法就达标了吗?另外,我们可以提出许多反思性的问题,诸如参考多多,备课就无须推敲了吗?强调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