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时代的突围产能过剩时代的突围 化解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还需从企业和政府双方着手,标本兼治。 产能过剩给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亮起了“黄灯”。除了钢铁、电解铝、水泥、造船等传统行业外,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都或多或少暴露了产能过剩问题。 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国家准备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正对此积极调研并制定相关意见,以便更有效地治理产能过剩这个“棘手”的问题。 “过剩”背后 产能过剩已令不少行业挣扎在亏损边缘。以钢铁行业为例,Wind 资讯统计显示,2025 年末钢铁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同比增 1.44个百分点,44 家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 60.35%;今年一季度末,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呈继续上扬态势,整体资产负债率高达61.52%。根据中钢协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日均粗钢产量213.2 万吨,创历史新高,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成为钢铁行业首要困难。 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外,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倾向。近一个时期以来,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光伏产能利用率只有不到 60%,风机产能利用率则不到 70%。以光伏为例,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年产能在4000 万千瓦左右,但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约 3000 万千瓦。 据硅业分会统计,2025 年底,国内多晶硅产能已经达到 19 万吨/年。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光伏电池开工率仅 57%,多晶硅开工率更是低至 35%,属于“严重过剩”。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产能过剩的愈演愈烈? 首先从政府来看,地方政府行政力量主导产业进展,造成产业雷同。特别是以土地、矿产资源、投资配套等极具诱惑力的手段吸引大型投资项目落地,使部分企业更加看重投资项目以外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资源,造成投资行为异化,这其中包括很多民营企业。而从中央政府角度来看,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存在弊端,扭曲了投资者行为。 另外,经济运行波动性大,外需的急剧收缩加剧产能过剩,短期政策也影响投资者预期。而当前还存在政策有效性不高,政府服务信息不足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造成地方政府、企业不能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规划或理性的投资决策。 业内人士称,目前比较大的难题是,大量“未批先建”项目如何治理,应实行什么路径和方法遏制产能过剩。一方面,近几年新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