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废墟里的突围表演 摘 要: 在 90 年代特别的文化环境中,"新生代"可谓是风光占尽的亮点。在价值多元、话语多元的今日,他们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要与现存文学秩序‘断裂‘"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 1998 年底由朱文、韩东等人发起的"断裂"问卷活动引发的论争。 关键词:断裂;问卷;突围。 谈及 90 年代文坛,很难绕过"新生代"这个风光占尽而又颇多争议的亮点。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念、生活态度、生存方式在文坛独领风骚。在多元话语竞争并存时代,一种话语假如不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被湮没在铺天盖地的他者话语中。"新生代"选择了论争这种方式来凸显群体的差异性,表明自己的存在,与他者话语相抗衡。这就是 1998 年底由朱文、韩东等人的"断裂"问卷引发的论争。 "断裂"来自 1998 年由朱文制作的一份名为《断裂:一份问卷》的调查。这份问卷被设计成"一个作家向另一个作家提问"的方式,参加者以"新生代"作家为主。韩东等人提出的"断裂":即拒绝现存的文学秩序,坚持不断革命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文们发起的这次问卷活动可以看作"晚生代"的一次精神突围表演,虽然他们不是始作俑者,但这次表演收到很好的效果--文学界和批判界的侧目。其实,早在"断裂"事件发生以前,有关"新生代"的论争就一直进行着。如关于朱文的小说《我爱美元》的论争,1998 年的"南京冲突"等等。"断裂"问卷引起圈内外的极大关注,褒贬不一。很多评论家、学者就"断裂"者的态度,"断裂"的意图,"断裂"者自身的弱点和文本创作,"断裂"的性质,"断裂"的创作实绩等问题撰写文章发表看法,各抒己见,一时间文坛闹得沸沸扬扬。论争的余波延续到本世纪,"断裂"者们也以新的姿态取得了文坛新的地位。这批精神突围者不过是想借"断裂"刺激传统价值观和主流意识,提醒大家对个体化文学给予应有的价值鉴定,确立自己崭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 这场就"断裂"引发的论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值得我们深化思考的问题。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价值多元的时代,由于没有了所谓的终极真理可以追寻,那么论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演变为意气之争,论争进展成为"争论"。正如法国思想家泽夫坦·托图洛夫所说:"知识界的辩论始终按赛马的方式进行,辩论的规则不是寻求真理,而是证明自己比对手强。"[1]而就"断裂"引发的论争并没有因成为"争论"而失去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其一,这场论争向我们证明了在多元话语竞争并存时代,一种话语--"断裂"者们独特的叙事话语--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