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的操作过程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创建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途径。土地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活动的结果。土地有一定分层结构,它是由底层、内层、表层等三个层次构成的垂直剖面系统。底层由岩石和风化物构成,是土地的承载层;内层是由生物及其土壤层所组成,是土地的心脏,生产力的源泉;表层是指作为土地附着物的动物及人类创造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其上界为土地各种附着物向上延伸部分之冠顶。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多工作集中在对土地表层和底层的优化与改良方面,很有必要对土地的内层——土壤实施有效的改良,以达到从本质上提高土地质量。以下为土壤改良措施的操作步骤:(一)、土壤性状调查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以土壤改良为核心的土地开发整理就要求对土壤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以消除影响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为此,本研究设计了适合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壤性状调查表,见附表二。根据每个项目区内土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二)、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土壤改良是运用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环境学和农业工程学等的理论和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的各种不利因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措施。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土壤改良措施可归纳为四大类:一是增加壤质土层的厚度;二是改良土壤性状(优化土壤剖面质地构型);三是增施肥料培育土壤肥力;四是对被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因此,针对不同的土壤性状应该采取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1. 增加壤质土层的厚度在低山丘陵、山前台地、河流低阶地区域,如怀柔北部山区、延庆山区、门头沟山区、房山山区、密云山区、昌平和平谷部分山区的粗骨性褐土、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