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二、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查三、钠尿肽(BNP/NT-proBNP)的临床应用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典型的病例可以根据病史、症状及心电图(ECG)的特殊改变进行诊断。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 2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 50%左右的 AMI 患者缺乏 ECG 的特异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 AMI 时尤为重要。AMI 后梗死部位心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将释放到外周血中 ,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测定可诊断 AMI。决定一种标志物血浓度变化的因素有:该物质的分子大小。在细胞内的分布(胞浆中的小分子蛋白较结构蛋白更易进入血液循环)、释放率、清除率和心肌特异性等。典型的 AMI 心肌损伤标志物改变随发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典型的变化。标志物分子量(kD)医学决定水平胸痛后升高时间(h)达峰时间(h)恢复时间(h)增咼倍数Mb17.8>100 卩 g/L0.5〜25〜1218〜305〜20CK86>200U/L3〜810〜3672〜965〜25CK-MB86>25U/L3〜89〜3048〜725〜20MB2/MB1>1.51〜44〜812〜243〜5MM3/MM1>1.02〜48〜1224〜325〜12LD135〜140>240U/L8〜1824〜726〜10d3〜5LD1/LD2>1.06〜1224〜364〜7d5〜10CTnT39>0.5 卩 g/L3〜610〜245〜10d30〜200CTnI22>1.5〜3.1卩 g/L3〜614〜207〜14d20〜50AST93>458〜1216〜483〜6d2〜25酶学标志物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最常用的心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心肌酶谱,即:CK/CK-MB,LD/LD1,AST。—以后,发现了一些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佳的确定性标志物,血清酶学标志物因为特异性不高,AMI 后出现异常的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在 AMI 诊断中已逐渐少用以致基本不再应用。(一)肌酸激酶(CK)1.概况肌酸激酶分子量为 86KD,广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 ATP 与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 ADP 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CK肌醱十也 TF: a 磷馥肌醸十 ADF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 CK ,肝、胰、红细胞等 CK 的含量极少。胞浆 CK 的酶蛋白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组合成三种同工酶:CK-MM , CK- MB , CK-BB 。—K 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血清中 CK 的测定方法是连续监测法。2. 参考值男:80〜200U/L女:60〜140U/LCK 水平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