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量一量、比一比主备人:投放日期 2020 年 11 月 22 日一次备课二次备课《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过程与方法: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冋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三、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课件等。四、教学过程激活经验,揭示课题。1. 回顾长度单位。(1) 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2) 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3) 你知道 1 拃有多长吗?步有多长呢?(拃长约 15 厘米,步长约 40厘米)(4) 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2. 揭示活动主题。这节课我们就起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量身边的物体吧。(板书课题)分组合作,参与活动1.小组合作,实际测量。(1) 全班父流,认识测量方法。请学生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例如: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通常与物体测量的起点重合;测量身高时,人要站直,这样测量的高度才准确等。(2) 观察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①课件出示主题图(数据不出现)。② 交流图中的孩子们在测量什么。(有测量桌子高度的、也有测量讲桌长度的……)(3) 合作测量,体验测量的方法。① 提出测量要求: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好测量结果。②学生先估一估,再测量,教师巡视指导。③反馈交流,让学生说说选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④数据记录:指导学生比较,测量的数据大约是多少?(30 厘米)⑤ 板书:肩宽大约 30 厘米(4)分组实践,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对象后开展测量活动,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桌的长度,教室的长度,身高,课桌高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录下测量结果。② 汇报测量结果并板书。重点讨论身高和两臂展开的长度比 1 米长一些时怎么记录。如()米()厘米。测量结果板书如下:(5)变换形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的表象。①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物体的实际长度。②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