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作总结一、实验室基本情况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为湖北师范学院,是以湖北省分析化学优势学科为基础,整合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优势研究领域而建,实验室筹建于 2004 年并于 2008 年 12 月被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实验室拥有一栋建筑面积达 3300 平方米的新实验楼,配套实验条件完善,现有大型仪器及其配套设备 60 余台/套,总价值达 1360 余万元,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能够适应学科发展和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研究需要的、稳定的研究队伍.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27 人,其中教授 15 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博士 22 人.实验室主任为吕鉴泉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分析化学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湖北师范学院)带头人,中国分析仪器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样品前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黄石市突出贡献专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庞代文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2000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现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作总结2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稀散元素中的铼、铟、铊是一类稀散贵重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极低。我国的稀散金属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存在于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地有色矿床之中,但由于现阶段缺乏合适的技术手段予以支持,这些资源被浪费并严重地污染着矿区环境.因此,国家迫切需要建立稀散金属资源化的研发基地、培养一支能够适应稀散金属资源化的研发队伍,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的新型富集、提取、分离与转化技术.由于稀散元素的含量相当低和基体复杂等特性,并加上它们与铜钼等金属矿物很难分开,常规的湿法冶金等措施难以实现有效分离与提取。目前,稀散元素的资源化主要表现于作为铜钼等金属的副产品予以部分回收利用,尚未开发出从矿石源头予以资源化的技术,并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