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的眼科疾病第一节眼视光学一、正视和屈光不正(一)正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 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即正视眼的远点为无限远。若不能产生清晰像,称非正视或屈光不正。正常情况下, 婴幼儿出生不久大部分都是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 逐渐趋于正视,至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该过程称为“正视化”。正视眼(二)近视在调节放松状态下, 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某一点。 近视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A. 近视眼(无调节);B.近视眼的远点1. 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近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2 (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①屈光性近视: 眼轴长度正常或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多由于眼各屈光成分异常,如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等.或各成分间组合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使平行光束入眼经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前.而形成屈光性近视,可为暂时性,或为永久性。②轴性近视: 由于眼轴延长, 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 角膜和晶状体曲率在正常范围, 平行光束进入眼内聚焦于视网膜之前,而形成轴性近视。 多见于病理性近视眼及大多数单纯性近视眼。(2)根据近视度数分类①轻度近视:< -3.00 D ②中度近视: -3.00 ~6.OO D ③高度近视:> -6.00 D (3)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①单纯性近视:眼球在发育基本稳定之后发展的近视,屈光度约在-6.00 D之内。其中绝大多数眼是健康的,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②病理性近视: 20 岁以后眼球仍在发展,并有病理性变化者,称为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 一般近视度数较高, 可发生程度不同的眼底改变。 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和新生血管的危险性要大得多。2. 临床表现(1)远距视物模糊,近距视力好,近视初期常有远距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2)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3)通过客观验光和主觉验光确定近视,并确定度数。(4)一般近视患者,在未获得矫正时,由于在近距离某一点能获得清晰视力,所以很少发生弱视。(5)由于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所以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或外斜视。3. 近视矫正的光学原理3 应用合适的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