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 ,医生必须亲自见过相当多种的病例才能真正掌握他所学到过的理论知识,而实际知识的增长又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观上取决于自己是否能深入实际,勤奋学习 ,是否掌握了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客观上也取决于所在医院的设备条件,病例来源 ,学术空气 ,上级医师水平和他们对年轻医生是否能严要求等。当然也不能认为学制短的医生都不能达到高水平。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已经具有高水平的知名专家,而他们当初学习时的学制并不长。不过他们都是经过自己的加倍努力,特别是在掌握基础知识上下了苦功的。对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年轻医生来说,及早认识到“成材周期”较长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有利于自己对今后的前景和任务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总的说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医生,急于求成不行 ,不争分夺秒更不行。我毕业后遇到的第一位老师是著名的内科和热带病学专家应元岳教授。 他对我非常好 ,但在工作和学习上似乎永远是对我不满意的。从查病房到各种学术活动,只要他在场 ,只要有讨论的机会 ,几乎总要点我的名,首先发言。我一说完,教授马上站起来严肃地反驳,并要求我继续讨论。我说:“没有啦。”他说 :“那可不行 ,回去好好念书 ,明天回答我。 ”第二天只要一见面就问 :“念书了吗 ? 你现在再说说看。 ”当场就得回答 ,直到教授满意或我再也讲不下去了谁是你的好老师”这个问题有时是一下子分不清的。我既发现过对上级医师严要求颇为反感的年轻医师,也看见过一些因感到人家反感而从此不再对他严要求的上级医师。因此,我曾对一些主治医师说过,他应该对年轻医师的成长负责,而不是迁就他们的缺点。在这里我要向年轻医师说:也许你现在还识别不了谁是好老师,他可能是你现在讨厌的、害怕的,甚至有点恨的。但过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回想起来才明白,原来他就是对你帮助最大的好老师。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病人又都同时也是你的医师。应记取“久病成医”这句成语。让我反复比较患者两侧季肋部的皮肤温度是否相同,然后再仔细听听肝区的血管杂音。就这样,得到了诊断肝癌的依据。至今我对肝癌患者仍常做这两种检查,虽然不是每例都阳性,但确有些符合。 年轻医师问我怎么回事,我讲解后总不忘补上一句 :“这是邓家栋教授教我的”。也差不多是那段时期,邓教授还教过我一个“绝招”:用手指压病人后背的肋间隙,利用不同内脏组织在皮肤触诊时的抵抗力不同来确定肺下缘。有时比叩诊更为简便可靠。有个 20 多岁的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