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语系的起源与迁徙中华文明是地球上唯一一个不曾间断的古老文明,在我们文明形成的早期, 中华文明就带有多种文化融合的性质,“东南土著与夏、夷集团自史前以来逐步加强地政治、文化交流,使之共同成为建构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三大主要源头”。[1]一,南岛语系南岛语系 (Austronesian),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Malay – Polynesian),包括 1200 种语言左右,人口约有3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语系。南岛语系的分布,北到美国夏威夷群岛,南到澳洲,西到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东到大洋洲的复活节岛,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个语系。二,南岛语系民族的早期形态——百越民族百越,一说百粤(越粤互通)。百越民族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古老民族群体的统称。在春秋战国时代, 百越民族曾一度强盛。在与中原文明的互动中,处于太湖流域的吴、越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在百越民族中率先吸收了中原文明的精华。同时由于中原各国争霸的需要,北方的晋国为了削弱南方的楚国,扶持在楚国背后的吴国,后来吴国强盛后,楚国、齐国又不得不扶持在吴国身后的越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 吴、越两国在春秋战国之际也曾与中原列强并立于华夏大地。后来,楚国灭越,“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2]从那以后,中原王朝从未放弃过对百越民族地区的努力,从秦始皇派 50 万大军南下,汉武帝平定南越、东越,直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在来自北方的强大压力下,百越民族的南岛语系逐渐让位于北方的汉藏语系, 一部分百越民族融入汉族,一部分逐渐演化为壮侗语系民族,另一部分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南下东南亚一带。三,南岛语系民族从我国南方外迁的条件南岛语系民族从我国南方外迁的条件之一便是气候地理条件,在史前时期,曾经有一点时间台湾海峡并不像今天这么宽,原始的船只是可能通过的,而众所周知, 南岛语系民族是个海洋民族,普遍善于远洋航行。南岛语系民族从我国南方外迁的一个根本物质保证即在于农耕的发展, 使得南岛语系民族的先民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和外迁动力。大约在一万年前,在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几乎同时在南亚和西亚、 中美和南美、 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相比采集文明和狩猎文明,它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农耕文明可以为早期人类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