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一(原始的农耕生活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利用课本导入框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2.讨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等问题来学习本课内容。这种引导思考可在学生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3.联系讲述法。 这种方法在讲述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时要用到。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避免孤立地罗列。4.图表法。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离现在又远,学生单凭想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用图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这种状况。5.图片分析法。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更直观地感受原始农耕时代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历史文物、遗物图画或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分析。●教具准备1.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条件不具备,可利用课本插图)。2.投影仪、小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