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一 磺脲类 : (一)作用机制:1、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 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 氧化代谢产生AT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 细胞释放胰岛素。2、胰腺外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 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 10 %-52 %(平均 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 脂溶性差, 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3、磺脲类药物的用药特点:磺脲类药物每日使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4、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 (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4)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5 代表药物有:格列吡秦(迪沙片、美吡达)格列美脲:万苏平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甲磺吡脲) :达美康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 D860 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 胰岛细胞抗体 (ICA) 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能达标时,可以合并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 -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同一患者一般不同时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6、副作用(1).低血糖反应 :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2).体重增加 :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过程中出现体重增加。(3).其他 :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等。7、禁忌证和注意事项(1) 禁忌证:1型糖尿病患者不可单独使用;有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有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2) 注意事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老年人使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要酌情调整;不推荐儿童服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酌情使用。二 双胍类:双胍类药主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