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生”“共进退”舆论与舆情的关系探究一 前言“舆论”和“舆情”都是中国语境下的概念,尽管在古代就出现了相关词语,但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言,“传统社会的舆论通常不处于哲人们的主要视野内,虽然中西方古代哲人的论述,都涉及对大众意见的评价,但数量不够多,且缺少系统”,[1] 对舆情的研究也是如此。二十多年来,学者们逐渐确立了舆论和舆情的研究范畴。目前,学界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较为丰富,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在对二者的定义上并未做出明显的区分,在使用上也较为混乱,大多认为是“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情绪态度和意见”。此外,学界在对舆论和舆情关系探讨上也存在文章数量少、内容不够深入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舆论和舆情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越发明显。正确地认识舆论和舆情的关系,不仅是科学研究舆论和舆情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本文拟从舆论和舆情概念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期人们对舆论和舆情的关系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二 文献回顾(一)什么是舆论?“舆”字出现于春秋末期,本意指车厢,转意为车。舆和人连用转化为造车的人,即“舆人”。“舆人”原指造车匠,后指与车有关的各色人等,如车夫、管车男女、随车士卒、差役、小官吏等。[2] 因此,“舆人”在这一时期指的是没有地位的普通百姓。“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首次出现在《三国志· 魏书· 王朗传》中。该书记载了曹魏谏臣王朗写给文帝曹丕的奏疏,奏疏中提到“往者闻权有遣子之言而未至,⋯⋯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臣愚以为宜敕别征诸将,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3] “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第二次出现是在《梁书· 武帝纪》中,内容是:“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舆论”是帝王言行的重要根据,人们的议论是帝王能否成就大业的关键。[4] 在这些文献中出现的“舆论”指的就是“公众的议论和意见”。近代以来,康有为首次把现代传播工具报纸与舆论联系起来阐述,他说:“报开两月,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亦渐知新法之益。”这是第一次将传播工具与舆论概念相联系。[5] 此外,梁启超也对现代意义上的舆论进行了阐发,其中以《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最为有名。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用“民意”来指代舆论。如朱执信指出:“人民意志何以能发扬其力乎?⋯⋯固非武力,亦非金钱,乃有主义之人民意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