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施工质量主要控制要点【摘要】 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沉降、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在停滞一定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为避免因为后浇带的位置设计、施工质量而造成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使结构形成薄弱部位;技术资料不全无法追溯形成质量隐患等,本文提出在施工当中应该注意控制的关键要点。【关键词】 混凝土;钢筋;裂缝;控制要点为解决高层建筑物主体结构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及减小或大面积构筑物温度应力等问题,在主体结构施工中会分别设置相应的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一段时间后,将后浇带用混凝土补齐,这种 “缝”即不存在,整栋建筑物成为一体。由于在结构施工当中,常常会发现许多诸如:接缝处留设位置不合理、接缝处钢筋锈蚀严重、接缝界面处理不彻底、新旧混凝土之间出现可见裂纹、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错误、资料不全等问题。为避免造成建筑结构产生薄弱部位造成隐患,或因施工资料缺失而无法追溯工程质量,故此需在施工当中注意以下控制要点。1 、后浇带在设计中应明确的问题后浇带缝宽、位置。理论上后浇带宽度只须很小已足够保证变形,但考虑施工方便,并避免应力集中,要根据工程类型、工程部位、现场施工情况和结构受力情况而具体确定。留设位置应经设计院认可。后浇带的缝宽与墙、板厚度有关。对底板厚度超过 100 厘米以上的, 可根据后浇带处的接槎形式、 钢筋搭接、施工难易程度等灵活掌握, 当施工较困难时,后浇带缝宽可适当增加。后浇带接缝处的断面形式,当墙、板厚度小于30 厘米时,可做成平直缝; 当厚度大于 30 厘米小于 60 厘米时,可做成阶梯形或上下对称坡口形;当墙板厚度大于 60 厘米时可做成企口缝。2 、施工当中应注意的质量控制要点2.1 后浇带两侧模板支设和拆除。基础、墙壁、或其他竖向结构后浇带侧模可与其他部位统一支设,不用特殊采取措施;梁、板后浇带两侧底模(每边宽于后浇带 300-500 mm )应单独搭设,并留至浇筑完后浇带混凝土且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后,方可拆除。避免统一支设在拆除其他部位底模时被一并拆除,造成后浇带两侧梁板成临时性悬挑结构而损毁主体。2.2 后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