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 哈姆雷特- 研究 .docx 《哈姆雷特》 ( 以下简称《哈》 ) 被别林斯基称呼为“喜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面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这部代表莎翁最高成就的作品一直为学界研究热点 , 这些研究主要探讨哈姆雷特性格形成的原因, 哈姆雷特的人文思想, 奥菲利娅悲剧命运的成因等。本文欲另辟蹊径, 以后现代主义视角为关照, 重新对《哈》剧进行审视。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反省、继承西方哲学、社会、理性、艺术、文化、科技等过程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在德里达、福柯、 利奥塔德、 哈桑、詹姆逊、哈贝马斯等代表性人物的共同努力下, 业已成为学界的热点, 对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诸多领域有重大影响。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学者依布· 哈桑从后现代主义对抗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 如: “诡异物理学 / 达达主义、反形式、游戏、偶然性、无政府状态、枯竭静寂、破坏解构、对立、不在场、分散、反阐释、误读、反叙述、变体、同质异形/ 雌雄同体、精神分裂、差异 - 延宕、反讽、不确定性、内在性”等。哈桑继而把这些特征分成两类 , 即解构趋势和重构趋势, “前者指的是对既定模式或现存秩序的颠覆和否定, 具体表征为 : 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和不可表现性。后者意味着作家如何去构建一个文本世界, 表现为 : 反讽、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和内在性。”( 杨仁敬 2004: 前言 2) 针对《哈》剧本身特点 , 结合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总结, 本文从“普遍的情节偶然性、多元性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意义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分析剧中的后现代主义魅力。1. 普遍的情节偶然性《哈》剧中存在普遍的情节偶然性, 体现出极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这些情节大都围绕哈姆雷特接连发生。哈姆雷特的同窗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本想帮新王铲除哈姆雷特, 但在送哈姆雷特去英国途中, 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哈姆雷特被海盗劫持并偷改国书, 而遵照修改过的国书 , 英王迅速处死了罗、吉两人。大臣波洛涅斯在帮助新王及王后调查哈姆雷特疯癫的缘由时, 却被哈姆雷特错当新王刺死。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娅也充当了试探哈姆雷特的工具, 在失去父亲和爱情的双重打击下发疯后落水身亡, 在她的葬礼上 , 其兄雷欧提斯却和哈姆雷特狭路相逢 , 为后来的决斗埋下伏笔。新王打算用雷欧提斯剑上的毒或酒里的毒置哈姆雷特于死地 , 但借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