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和谐生态环境论和谐生态环境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生态环境的和谐、经济生活的和谐、社会生活的和谐、政治生活的和谐、文化生活的和谐和社会个体的和谐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子系统,是整个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自然前提。生态环境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考虑生态建设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建筑在沙丘之上的高楼大厦。而和谐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以对和谐生态环境的基本特性与具体特性的理解和领悟为前提。平等相处与合理开发兼顾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生态建设的目标界定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生态建设的任务界定为资源利用率的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由此看出,和谐生态环境的基本特性涉及到两大维度:既要学会与自然平等友好地相处,又要对自然进行合理有效的索取。 但这种索取是建立在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交流之上的,是一种生态循环关系。当代中国正处在急剧的现代化过程中,既面临巨大的机遇, 也遭遇重大的危机。 现代化必然是一种向自然大举扩张、提高人类活动效率的过程。 但是,现代化的原动力——工业化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土地污染,河流枯竭,空气恶化,人口膨胀,食物毒化。面对这些灾难,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新的现代化模式,对于自然环境必须采取一种复合的和折中的态度:既要尊重自然, 平等的对待自然,又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与制度力量,更加合理与高效地开发利用自然。为了便于理解它所包含的具体内涵, 必须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对这种基本特性进行进一步分解, 概括为一系列更为具体的特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论述,这种分解可以从工业生产、生活环境、环保管理和人口政策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四个方面进行。生态友好型的工业体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工业生产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 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和谐的生态环境所要求的工业生产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和治理环境。以此种取向所建立的工业体系, 我们称之为生态友好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