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青年教师评优课教学反思 ———— 马敏杰《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原因即现象背后的动力学本质,其实质是用牛顿定律去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个例子。本节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根据现阶段教育界的最新理论,我选择了以启发式为主,讲授式为辅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方式。根据物理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我设计的教学流程的基本逻辑主线为:“观察现象—总结现象—解释现象—形成认识—逐步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极限思维”和“发散思维”。我把课内习题与新课内容整合起来,使习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让教学流程显得自然流畅。首先,我让学生观察现象,从现象总结出现象的规律。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研究,寻求现象背后的动力学本质。这是一个突破,一般在讲授这节课时是不会这么做的。我这样做不是故意标新立异,而是为了体现“研究性教学”的特点这其实也符合物理学研究的一般规律。随后我进行了总结,让学生理解超重失重现象只是用牛顿定律解决的一类问题。同时,教学生如何去记忆,提高学习效果。我利用例题,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极限思维”,从而导出“完全失重”的概念。接着让学生的思维发散,研究完全失重情境下,发生的各种奇妙的现象。通过做实验和观看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把课堂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最后以两个练习题结束这堂课。我非常重视这次公开课,所以很早就开始构思,做课件和写教案也花了很多时间。虽然我还不知道各位听课老师对我这节课的具体评价,但从我个人角度,我觉得这节课我算是尽力了。唯一遗憾的是时间不够,虽然我事先反复计算了时间。不过,一节课的好坏并不是依靠这节课讲了多少内容来评判的,只要这节课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这节课就是完整的。虽然我不能定论这是一节优秀课,但我对自己的成果还是很满意的。如果一位教师使上课成了一种享受,那他一定是一位幸福的教师,我愿意做这样的教师。我很庆幸自己还有热爱学习的好习惯,这使我的思想不至于停滞不前。我喜欢看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我觉得那些观点非常好,与我的教育理想是一样的。比如学校发的那本《教育新理念》,我就非常喜欢,我看了几遍,收获很大。应该说它对我的这节课影响很大,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这节课让我体会到教师应该终身学习,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学者。这节课也让我体会到教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