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偏差帮扶计划 马卡连柯曾指出“人毕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材料,被我们所制成的产品也将是多样性的”,这无疑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学生实施的德育过程与学生自身品德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在德育过程中进行的,当教育者将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时,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就会产生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德育过程又不同于品德形成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自发接受外界诸因素的影响,经过内化而形成个人品德的过程,因而品德形成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有可能与社会要求不一致。当学生品德形成的结果与社会的要求不一致时,就会出现偏差,就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品德行为。小学阶段正处与学生品德形成的极其重要的起步阶段,关注和重视小学生品德行为出现的偏差现象,及时加以矫治和教育,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康成长,毫无疑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小学生品德行为偏差的具体表现。 目前,在小学生身上出现的品德行为偏差,主要表现有。学生由于多次或长期遭遇到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造成出现厌学行为,如旷课、逃学、混学、闹学甚至辍学;故意扰乱课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打闹损坏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捡到东西“忘”了应该交公而占为己有,因贪小便宜乱拿他人物品,因好奇小偷小摸;恃强凌弱,欺负小同学;同学之间拉帮结派,因小事纠纷打架斗殴等等行为。它突出地表现为小学生的品德言行脱节,认识与行为不一致。 二、造成小学生品德行为偏差的原因。 导致小学生品德行为偏差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的复杂性与小学生身心不成熟之间的矛盾。6—12岁小学生的性格、意志、信念等还处于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认识正处在形成过程之中,时不时不定期有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肤浅性和幼稚性。他们的这一身心特点决定他们在五光十色的社会面前陷入困境,举棋不定,极易受第 1 页 共 14 页外界的种种诱惑,社会上的不良好风气,以至媒介宣传的负面影响,都会使他们在品德行为上做出错误的选择,产生了不良好行为习惯。 二是家庭教育失当。这主要表现在。现在的人们多数重视物质利益,功利主义的倾向很明显,许多家长只顾自己,而把孩子“落”在一边,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以致孩子个性自骄,“知书而不达理”;其次是具有诱惑性或浅层性的家庭不良文化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