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学习目的: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劝、学、中、疾、致、假、绝、兴、强、用,3 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4 个古字通假字:有(又)、生(性)、輮(煣)、知(智)。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一、导入新课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我们学过哪些勉励学习的文章呢?(生思考后回答)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首诗:《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前 313 年─前 238 年),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 32 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1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