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二〇一一年八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回顾二、面临形势第二章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第三章着力提升内涵促降能力一、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技术支撑二、突出先进标准引领,强化能耗约束三、突出市场服务机制,强化市场作用第四章深度挖掘结构促降潜力一、深度推进产业升级,强化节能低碳发展二、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持续提升优质能源比重三、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降低城市运行系统能耗第五章系统提升重点领域能效一、深化工业领域节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二、大力发展低碳建筑,系统推进运行节能三、深入推动绿色交通,综合促进交通节能第六章提升其它领域减碳能力一、开展农业减源增汇能力建设二、强化废弃物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控制三、增强园林绿化系统碳汇能力第七章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二、提高极端气候事件应急能力三、增强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八章夯实节能减碳基础工作一、完善能源与碳排放统计计量体系二、健全能源与碳排放监测平台三、健全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四、加强多方交流合作第九章强化规划实施综合保障一、落实目标责任二、加强统筹调控三、动员社会参与前言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举措,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处理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关系,以降耗促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本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特制定本规划。规划编制依据: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4、其他相关规划等。规划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规划适用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第一章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十一五”时期是节能工作受关注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本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重点工程实施推进,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以年均4.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4%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41,“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一、发展回顾(一)能源利用效率位于全国首位。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79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582吨标准煤(按2005年可比价格),年均下降5.99%,累计下降26.59%,下降幅度位居全国首位,绝对值全国最低,是全国唯一连续5年完成年度目标的省级地区。碳排放强度降低约29%,降幅位居全国前列。(二)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特征初步显现。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69.6%提高到2010年的75%,低能耗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343吨标准煤,不足全市能耗水平的60%。高耗能企业加快退出,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流程、焦化厂、化工二厂等搬迁调整或全面停产,累计推动180多家“三高”企业退出,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52吨标准煤下降为2010年的0.933吨标准煤,累计下降38.72%,产业结构调整对本市节能工作的贡献率达80%左右。(三)能源结构优质低碳化调整成效显著。2010年,电力、油品、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12.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大幅降低,占一次能源比重由2005年的42.7%下降到2010年的30%。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利用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2%。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率达到11%。(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逐步增强。成功研发新型天然气锅炉、余热余压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节能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