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难,,突显体制弊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我们都等了 40 分钟了,但还是没有坐上出租车。”7 月30 日下午 6 时,来自山东的赵先生一家四口刚刚游览完动物园,正焦急地拦车准备赶往前门,“没想到在北京打车比济南还难。因为带着老人和孩子挤公交车不方便,所以我们本来就不宽裕的旅游时间很多都浪费在等出租车上了。” 车多难打,供求错位 与赵先生面临的遭遇不同,7 月 31 日下午 7 时许,陈先生在西四环的欧尚超市完成了家庭采购任务以后冒着雨在四环路边站了 30 分钟,终于等来了一辆空车。但是车没有停下来,司机把头转向他甩了一句“要交班了,不顺路”便飞驰而去。雨还没有要停下来的迹象,站牌旁边等出租车的人早已一字排开,场面蔚为壮观,不知道陈先生回家的车何时才能到来。 赵、陈二位先生的遭遇在北京屡见不鲜,“打车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是早晚高峰、雨雪天和节假日,更是等车列队一车难求。2011 年一项对北京打车情况的调查显示,81%的人遇到过打不到车的情况,65%的人因此耽误正事,近八成的人认为“打车难”的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 其实北京并不缺出租车,2011 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出租车数量前四名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占有量分别为北京 6.7 万辆,上海 5.1 万辆,天津 3.5 万辆,广州3.3 万辆。但是打车难依然像顽固的“牛皮癣”一样,附着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直接影响了首都的城市形象。 为什么北京坐拥数量庞大的出租车,依然会染上“打车难”的顽疾。一边是焦急等车的人,一边是等不来的出租车或者空跑的出租车,“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市场”的供求原理在北京的出租车市场上仿佛失效了,错位的供求背后必然有畸形的市场和体制的弊端。 市场透视,乱象丛生 说到“份钱”,记者随机采访的出租车司机无不深恶痛绝,甚至还有人认为北京出租车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份钱”,是第 1 页 共 4 页“昂贵”的“份钱”逼乱了市场。新月出租车公司的李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每个月要给公司上缴 4000 多元的“份钱”,车辆修理和其他各项费用均由自己承担,除去公司的运营成本和为司机缴纳“三险”的费用,出租车公司凭着出租车牌照经营特权,每辆出租车每月可净赚 3000 元。归根结底“我们放空车就是为了避开堵车的高峰去找好活儿,少数乱收费现象也是逼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支付“昂贵”的“份钱”,而“份钱”背后则是出租车经营权的垄断。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