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从 2001 年开始的“十五”时期,是新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程中,农业承担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一个关键时期,农业面临着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为加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编制《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年)》。 一、发展进程和环境条件 (一)“九五”期间发展的主要成就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九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央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九五”期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除2000 年减产幅度较大外,其它年份基本稳定在 5 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达到或超过 400 公斤,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供大于求。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也是农业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2000 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 64%,比 1995 年提高 9.2 个百分点。到 2000 年底,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已达 1.75 亿人,比1995 年增加 1100 多万人。三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第 1 页 共 21 页土地第二轮家庭承包顺利完成,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开始起步,试点工作已取得成效。四是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明显加快。五是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九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