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一五单季稻生产发展规划 单季稻生产是农业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好 XX 县区“十一五”单季稻生产发展规划,对于促进种植业稳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根据《XX 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XX 县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制订本规划。规划期限为 20xx—20xx 年。 一、“十五”单季稻生产回顾 “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市农田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作物和单季稻面积迅速增加,全年粮食复种面积和早稻面积相应减少,单季稻总产在全年粮食总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年报,“十五”期间,我市单季稻年平均面积为 14.66 万亩,比“九五”年平均 8.59 万亩,增加6.07 万亩,增加了 70.7%。压滤机滤布其中 20xx 年单季稻面积为 13.63 万亩,占全年粮食复种总面积的 46.6%,比 2000 年的35.1%上升了 11.5 个百分点;20xx 年单季稻平均单产 439 公斤,总产为 5.99 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的 57.8%。比 2000 年 49.5%上升了 8.5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单季稻生产已经成为我市粮食生产的主体。“十五”期间我市单季稻平均单产为 455 公斤,与整个 XX 市单季稻平均单产 497.8 公斤相比,要低 42.8 公斤,低 8.6%。 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市在单季稻生产上,存在单产偏低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单季稻品种较杂,当家品种不突出,迟熟高产的超级稻新品种覆盖率低。目前,我市种植面积较大的单季稻品种主要有Ⅱ优 63、汕优 63、汕优 72、粤优 938等。这些品种多数种植多年,种性退化,产量水平较低。滤布而产量较高,米质较优的超级稻品种如两优培九等的种植面积不足 3 万亩,占全市单季稻总面积的 22%。2004 年以后新引进试种的超级稻新品种川香优 2 号、中浙优 1 号等种植面积(20xx)还不到 1 万亩。由此可见,单季稻品种老化,新的超级稻品种覆盖率不高是我市单季稻单产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农民习惯延用连晚栽培技术,单季稻综合配套技术覆盖率低,单季稻强化栽培新技术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从上世第 1 页 共 4 页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的三十多年间,我市都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连晚栽培技术在广大农民中已经相当普及。近十多年来,随着单季稻面积的不断扩大,多数农民仍然延用连晚栽培技术来种植单季稻,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单季稻的产量优势。而能夺取单季稻高产更高产的强化栽培新技术目前在我市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