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反思西固二小 达选胜一、创设情境,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是亲身参与。因此,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以及生活中的教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引进“平均数”时,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踢毽子比赛,在男女生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根据总数宣布男生获胜,然后老师参与女生一边,再进行比赛后,又宣布女生获胜。这时男生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比赛;此时,教师追问,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出现,那怎样做才能公平、合理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出用“平均数”衡量比较公平。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共同探究出平均数的含义,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和思考的意识,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整合教材,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是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充分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生活信息,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方法理解,能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平均数”教学时,出示了 4 组生活信息,在第 3 组信息中猜一猜“十一”黄金周东方明珠电视塔门票每天平均卖出多少学生猜测不一,再请学生用今天学习数学知识进行相互辩论,说出你所选择答案的理由,再根据不同的答案进行开放提问,即如果你选 A,应该怎样提问?学生兴趣盎然,在辩论、提问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以及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让学生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三、 运用媒体,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是关于现实生活的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的问题蕴涵着有“形”的因素,“形”的问题则可用“数”来体验,正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无形而少直观,形无数而难以入微。”其实,充满着辨证法的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这是给学生进行辨证观点启蒙教育的重要渠道。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图像的闪烁和移动,颜色和声音的变化都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的同时,也增大了上课的密度,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