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民递减计划的调研思考 一、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为。边、穷、散。边,指**地处县城西南部,距县城 31 公里,毗邻**县**乡,与**乡、**镇、**乡交界,是我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有“**的西藏”之称。穷,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 3028 元,是省定欠发达乡镇。人均年纯收入在 2500 元以下有 281 户 1020 人,占总人口数的 45%。散,面积41.75 平方公里,辖 4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村,27 个村民小组,587 户,2245 人。2007 年底常住大湾人口为 1423 人,每平方公里人口仅为 34.1 人。 农民增收和农民转移存在困难不少,特别是部分农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只要有的吃饿不死就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过一天算一天。二是农民组织纪律性差,自由度大,自己支配的时间多,自己说了算,有事自己可以安排,不受他人指导,随意放任自己。三是农民知识结构不合理,只有部分农业生产知识,并且这部分农业生产知识还是靠看着别人干、跟着别人学得来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只知如何为、怎么干,不知为何为、为什么要这么干,一旦出现例外情况,就束手无策了。四是眼界不高,思路不远,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只注重现实利益,不考虑理性利益。做事情没有谋划,没有计划,缺乏长远打算。五是吃苦耐劳精神弱,适应性不强。部分农民进城后,感觉打工太累,做生意没本钱、没门路,还不如在农村自由、舒服,过过小日子安稳。 根据以上基本情况,结合实施“两创”总战略,落实县委〔2008〕4 号文件,服务“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并实施**农民递减计划。 二、**农民递减计划的内容和实践 农民递减计划。贯彻落实“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立足大湾实际,推行群体化服务,积极培训农民、服务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减少农民,让农民在转移中致富,在致富中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第 1 页 共 7 页15%以上;千方百计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七创一化一目标”711 工程创建,积极推进“平安大湾”建设;实施“六个一批”转移,千方百计减少农民,每年减少农村常住人口 10%,到 2011 年,使农村常住人口由 2007 年底的1423 人减少到 1000 人以下,务使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基本建成生态文明。 “六个一批”转移就是对全乡劳动力进行分类培训,分层次转移: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进厂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