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现将《陈庄镇志》教育系统所涉及内容的《第十六章 教科文体卫》发给你们,请抓紧对本单位所涉及有关信息进行审核,并只在本文本对修改内容予以涂绿色标注;对多余内容提出删除意见时,予以涂黄色提醒,如:改称中心园。务于 12月 19 日上午发回对本文本的修改意见,以及 4 月份整理的《陈庄镇志·教育篇》的有关信息资料电子版,同时电话联系予以说明。陈庄镇中心学校2012 年 12 月 17 日第十六章 教科文体卫清代,镇域民间少有私塾。清末,镇域设有小学堂和私塾。民国元年(1912 年)学堂改称国民学校,镇域内设有小学和部分私塾。新中国建立后,镇域内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各村陆续建立小学,后陈庄(集贤、傅窝)相继建立中学。2001 年 2 月,集贤、傅窝并入后,实施整合教育资源,各村小学陆续撤并,3 处中学合并为陈庄镇中心学校。建国前没有开展科技工作。20 世纪 50-60 年代,镇域内开始开展科普宣传,农业领域进行科学实验。70 年代开始,特别是 80 年代后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显示了科技事业在发展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建国前,镇域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大多由群众自发活动。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镇域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先后发展起广播、电影、新闻、戏剧、图书等事业,乡村文化生活逐步活跃起来。80 年代开始,电视、电脑、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各村相继建立文化大院,每逢节日,民间文化艺术纷纷登台,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尽享文化生活。建国后,镇域内体育事业主要在学生中开展。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后,学校推行“劳动卫国制”,学生普遍参加锻炼。进入 80 年代,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建立体育活动场所,每逢春季、秋季举行体育运动会,五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纷纷举行各类体育项目邀请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建国前,镇域内缺医少药。遇有传染病流行,只能坐以待毙。妇女分娩只有民间接生婆接生,由于破伤风、产褥热、大出血往往造成母子双亡。20 世纪50 年代,镇建立诊疗所,后改卫生院。培养乡村赤脚医生,后各村相继建立卫生室,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得到改变。进入 21 世纪,集贤、傅窝卫生院并入陈庄后建立陈庄中心医院。形成镇、社区、村卫生所三位一体卫生工作网络。新农合的推行,彻底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第一节 教 育管理机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始设劝学公所专管教育。清宣统...